所以工人就不够稳定,有的工人刚培训上手,干着干着就走了。
而八零年的南方,“打工妹”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新词。田大花一琢磨,干脆,她往后也尽量招收周边农村的年轻女工吧。这些人虽然文化低,可缝纫工也不需要太高的文化,只要培训上手了,吃苦能干,也留得住,能坚持长期干,也比城里这些待业青年好管理。
所以她开始安排人去周边农村招工,首先就想到了自己老家村子。
正琢磨呢,她还没顾上回去,老家先有人来了,来的人是现任村长,姜明刚。不过姜明刚那是给别人叫的,姜茂松一见面,张口就习惯地喊铁蛋。
——那是他晚辈侄子,他这个身份地位,喊一声铁蛋,姜铁蛋反而美滋滋的,赶紧响亮地答应着。
“叔,婶子,我进城来办事,就顺便来看看你们。”
姜铁蛋自己赶着马车,还带了好多东西,都是村里的出产,铁蛋一一介绍,好多都是村里各家长辈听说他要来,特意让他捎来的,一大堆。
什么七婶给的野鸡蛋,四婶给的大南瓜,三婶给的杂粮和红薯面,五婶给的一大包干菜……
“铁蛋,这趟进城是有啥事儿?”田大花问。
“婶子,我进城来探探路子,想给村里那些土特产找个更靠谱的销路。”
第129章 俗事
“婶子, 我进城来探探路子,想给村里那些土特产找个更靠谱的销路。”
“更靠谱的销路?”田大花一听这个词就笑了,问:“怎么,你是碰上什么不靠谱的销路了?”
“也不是,就是村里有人去收购山货,村里人采了就卖给他,也能挣些钱。可是那些贩子上门收, 动不动就随意压价。我一琢磨,我们要是自己找到别的销路, 不是比卖给二道贩子强得多吗, 也能长期合作下去。”
这倒是实话。
原来这一两年,随着开放,许多人头脑也活络起来了,便开始有贩子进村收山货,隔几天去一次, 几乎什么有用的都收, 干木耳, 干磨菇,药材, 干果,各种干菜,包括野味、皮子什么的都收,
“叔和婶子你们也知道,山里人实在, 日子又拮据,贩子去收,村民们给钱就卖,他们还经常随便压价。别的不说,就咱们山上挖的那葛根,卖给贩子,他才给一毛钱一斤,有时候嫌有泥,嫌小了,他还要压价,我留了个心眼儿,我去镇上一问,镇上收购两毛八、三毛钱一斤。我这不就进城来了吗,我刚才经过收购药材的地方